《投資建言-黃子燊》香港住宅市場見底了嗎?
時間:2025-10-13 |
來源:无
在闊別了一段時間後,很高興能在《經濟通》上重新撰寫專欄,和大家在文字上久別重逢,再次分享個人對環球資產配置的看法。作為本欄的第一篇文章,個人希望在此先從本地出發,與大家分享一下近期備受關注的一個議題--香港樓市見底了嗎?
先說結論,個人認為在樂觀情況下,香港住宅市場已經見底,而在非常保守情況下,香港住宅市場亦離底不遠,跌幅不會多於9%,同時,在目前的基本面情況下,香港住宅市場具有其配置價值。在接下來的部份,會從不同角度分享有關觀點背後的邏輯。
*港樓與港股的跨資產類別關係*
首先,先與大家重溫一下,個人以往曾提及的跨資產類別關係:
如果以跨資產類別角度去看,可以看到香港住宅市場及港股之間,具有一定相關性,簡要而言,特徵就是以恒生指數作為代表的港股,往往領先於樓市見頂或見底。同時,即使在最差的情況下,樓市的跌幅往往少於股市--自中原城市領先指數(香港樓市的代表)於1997年成立以來,港樓及港股已經歷了7個周期,目前則是處於第8個周期。而在以往的7個周期中,除了2000年那一次以外,其餘情況港股均先於港樓見底。
平均而言,港股領先港樓2.15個月見頂,同時領先2.47個月見底;另一方面,統計以往7個周期,亦可看到港樓的跌幅永遠少於股市--即使在港樓最差的兩個周期,包括97年及03年兩個周期,均看到港樓的跌幅最多是港股跌幅的96.11%,換而言之,根據歷史數據,港股的跌幅,為港樓的跌幅封了底。而這在邏輯上亦相當容易理解--股票除了投資以外沒有其他用途,因此主要靠投資需求支撐,而樓市除了可供投資外,還可以用來居住,即除了投資需求外,還有多一重住屋需求來支撐,樓市跌幅往往少於股市,因此也不難理解了。
參看歷史平均,統計所有已知的7個周期(包括情況最差的97、03年),樓市的跌幅平均為股市的50.63%,最差的情況下(2003年),樓市的跌幅則為股市的96.11%,考慮到香港股市已於2024年1月22日14,961點見底,根據有關數據,可以大概推算香港樓市於本浪的跌幅應為多少--在平均情況下,香港樓市應跌17.2%,即對應應於中原城市領先指數139.4點的位置見底;在最差情況下(97年及03年的案例),即港樓複製港股96.11%的跌幅,則本輪樓市應從23年高位跌32.73%,對應將於中原城市領先指數113.28點的位置見底。保守情況則是取兩者的中值,在此情況下,即港樓複製港股73.37%的跌幅,則本輪樓市應跌24.97%,對應將於中原城市領先指數126.35點的位置見底。
考慮到目前香港的經濟情況,包括槓桿比率、失業率、持貨者結構等,不認為香港目前情況應與97年或03年時作比對,在此情況下,認為即使在較壞情況,香港樓市下行幅度應參考保守而非最壞水平,即從23年高位下跌24.97%。在此情況下,在目前中原城市領先指數處於140.25點的情況下,正常的情況香港樓市已經見底,保守的情況則只餘下約9%的跌幅了(如要做個人判斷的話,個人傾向採納前者,即香港樓市已經見底)。
*供求角度看,香港樓市進一步下行空間有限*
那如果更具體地看香港樓市的基本面,情況又是怎樣呢?首先,在供應方面,如根據建築中單位數目,加上已批出土地上可隨時動工數目,並調整估算誤差,未來四年(2025-2028年)平均每年落成量約為16,543個,雖然高於樓價大升期(2004-2018年)的13,864個19.3%,但已低於樓價見頂調整期(2019-2024年)每年落成18,033個的平均,簡要而言,香港樓市的落成量高峰期已過;那需求方面又如何呢?簡要而言,需求是存在的,這可以從一手成交數據(反映買新樓的需求)及租金走勢看到--如看一手成交數據的話,可以看到自從政府逐步取消需求管理措施後,樓市的一手成交已回復正常--參考2004-2024年共二十年的歷史數據,平均而言,一年一手成交量為15636個,而在2022及2023年,由於需求管理措施的壓抑,加上當時正在加息,該兩年平均一手成交量為10500個,大幅低於正常時期,惟在取消需求管理措施後,可以看到香港樓市一手成交量已恢復正常,2024年,一手成交量為16912個,2025年首4個月成交則為5511個,年化16533個,可看到一手消化量目前已回復至約16700個的水平,對應未來每年約16543個的落成量,供需已回復至相對平衡的水平,限制了樓市進一步下行的空間。然而,這是否代表香港的樓市即將要大升呢?個人認為不是,主要是由於2022及2023年成交低迷及落成量大增,令香港樓市累積了接近28000個庫存,在有關庫存仍未清掉的情況下,香港樓市的上升空間亦相對受限。
*租金走勢反映實質住屋需求仍然存在*
如參考另一個數據,即差餉物業估價署的租金指數,亦可看到香港的實質住屋需求仍然存在並相當堅挺。簡要而言,和樓價不同,買樓的人可以是因為住屋需要,也可以是因為投資需要,但租樓則只有一種情況,就是因為住屋需要,因此,租金價格指數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到實際住屋需求的多寡。而如有相關數據在手,亦可以看到,過去幾年香港住宅租金基本上是一個向上趨勢:相較於2021年底,香港差餉物業估計署租金指數均有所上升,而具體看不同類型的單位,租金亦錄不同程度的漲幅--430呎以下的單位,期內租金上升8%,而431呎至752呎的單位,期內租金則上升6.5%,753呎至1075呎的單位,期內租金則上升4.5%,不同類型單位期內租金均錄升幅,可見香港實質住屋需求仍然存在,對樓市構成支持。
而隨著租金持續上升,而樓價有所下跌,最新香港的租金回報率亦已升至相對吸引的水平--A類、B類及C類單位目前的租金回報率分別為3.7%、3.2%及2.8%,高於執筆時的銀行同業拆息利率(更準確地說,執筆時過往1個月、3個月、6個月Hibor平均是3.3%、2.08%及1.95%,A類單位的租金回報率高於過往1、3、6個月Hibor,B、C類單位租金回報率高於過往3、6個月Hibor),亦意味著假設借款購買物業,租金收入能覆蓋利息成本之餘,甚至能覆蓋部份供樓支出了。
那如果香港實質住屋需求仍然存在,為何過去兩年樓市有所調整呢?
簡要而言,主要是和利率水平有關,由於美國於2022年開啟加息周期,由於聯繫匯率的關係,港元利率亦隨之向上,香港銀行同業拆息一度升至5.65%的水平,而高利率會透過幾方面對樓價構成壓抑--首先,對有居住需求的人,由於利率上升,(i)其供樓負擔會有所增加,就首期,其可以先不用來置業,轉為放於銀行做定存收息,補貼其租樓成本,同時等待看看樓市會否有機會下跌;在這情況下,高利率削弱了有居住需求人士的入市意願;其次,對物業投資者而言,利率大幅上升,將資金放於銀行的回報,還高於租金回報率,自然亦不會入市投資;因此,高利率會同時壓抑了自住需求和投資需求,同時,適逢過去數年(2022-2024年)是住宅落成量的高峰期,供應上升同時需求受利率壓制,自然樓價會有所調整了,因此,接下來利率走向亦是影響樓市表現的關鍵,而在減息周期下,利率預期會有逐步下行空間,整體利好樓市。
*人才輸入計劃對香港樓市有影響嗎?影響有多大?*
簡要而言,是「有」的。香港樓市的需求會有所增加,但增加的量有多大呢?個人在這裏會和大家一起推算一下--在香港政府全面取消需求管理措施及24年金管局修訂條例後,外來人才在港置業基本要求已與香港居民並無分別,有關原因在港置業受限的群眾,目前亦轉化成為新的潛在購買力,而有關潛在購買力有多大呢?個人簡單做了個統計,於過去七年,香港政府共批出了370,718個人才來港簽證,理論上,這37萬人只要有意置業,目前均成為了香港樓市的新購買力。然而,大家都知道獲發簽證來港的人不一定最終會留港或成為香港居民,而即使成為香港居民,亦不一定會置業,因此,個人也做了個調整--不同的簽證計劃,轉化成為香港永久居民的比率有所不同,個人計算了過去三年的轉化率,再推算有多少獲批簽證的人士最終會成為香港永久居民。
根據過往三年的轉化率,370,718個獲批簽證的來港人士中,有61152個會成為香港居民,假設其中一半會置業(香港51.5%的人擁有自置物業),則有關人才中會產生約31493個置業需求,對香港樓市亦是一個支撐。而值得一提的是,上文提到的31493個置業需求,是完全沒有計及這兩年才推出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主要是由於這兩個計劃屬新推出,雖然輸入人才達90794之數,惟沒有轉化比例可循,因此個人便將之略過,因此,上文提及的人才計劃產生約31493個置業需求,是一個相對保守的估算數字,低估的可能性大於高估了,而有關新釋放的購買力,預期亦會有助清掉目前的庫存了。
接下來香港樓市會怎麼走?具體應如何應對呢?
那到底接下來,香港樓市會怎麼走呢?簡要而言,個人認為在正常情況下,香港樓市已經見底,而即使是比較保守的情況下,香港樓市餘下的跌幅,預期不多於9%。從基本面角度出發,亦可看到香港樓市最壞時間已過,接下來將逐步好轉--供應方面,樓市落成量的高峰期已過,未來四年(2025-2028年)的平均落成量,約為16543個,較過去六年(2019-2024年)平均減少8.26%,亦與過去一段時間的一手去化量相若,向前展望供求已重新回復平衡,餘下的主要問題是要把早前的庫存清掉。
同時,需求方面,從人口推算及租金指數可以看到,住屋需求持續存在且維持堅挺(參考租金指數表現),只是由於利率因素,有關需求受到壓制。然而,在資金面方面,美國已處於減息周期,由於聯繫匯率的關係,於中線固然會帶動港元利率整體拾級而下,這對釋放需求無疑是有所幫助-對租樓者而言,除了目前部份樓盤已出現「供平於租」,隨著存款及貸款利率雙雙下行,貸款置業較以往更為划算,租樓者或會轉租為買;而對投資者而言,亦會因為銀行利率有所降低,及借款投資物業能享有正息差而重投住宅市場,對樓市影響屬利好。
另一方面,香港政府持續引入海外人才並取消需求管理措施,亦為樓市帶來新增購買力,而如上所估算,即使保守估計,即不計算高才通簽證並以保守假設估算,因取消需求管理措施而新增的潛在購買力已達31,493個,一旦釋放,除了會為樓市帶來支撐外,亦足以清掉現有庫存,對樓市屬利好了。而如果看市場參與者的行為,若在網上搜尋一下的話,不難看到今年以來不乏地產界別及金融界別相關人士入市的個案(中資、港資、外資企業家及高管均有),有關行為當然並不代表樓市會立即轉跌為升,惟就樓市是否會無止境下跌,有關資金行為或有一定啟示了。
而在應對上,個人認為香港住宅是否值得配置,主要取決於用途是甚麼,如果是自住用途的話,由於目前供樓的成本已低於租樓,而且下行空間相對有限,有自住需求者可以思考,假設即使樓市會繼續下行,如將有關損失按自住使用年期,分成不同年份攤銷(例如若估算會自住三十年,則將有關損失分三十年進行攤銷),再加上利息支出,整體成本是否高於租樓,如有關支出低於租金支出,則已應考慮是否轉租為買了。而如從資產配置理論角度看,香港住宅目前租金回報率已高於港元利率,且為大中華區內基本面相對健康的市場,其亦具有一定的關注價值了。
《建行(亞洲)私人銀行部第一副總裁-投資研究 黃子燊》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