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金新見-溫嘉煒》創新醫藥助抵銷關稅威脅
時間:2025-10-02 |
來源:无
今年港股醫療保健板塊表現強勢。在政策支持及創新藥研發帶動下,今年頭九個月,醫療保健板塊累升九成,大幅跑贏恒指三成多的升幅。我們相信,美國向進口藥品加徵關稅對中國醫藥行業所帶來的影響或屬於短暫性,長遠而言,中國藥企或更大程度受惠於龐大的本土市場、政策支持及創新藥研發發展。
美國宣布對品牌或專利藥品徵收100%的關稅,本周三(1日)起生效,一度拖累歐洲醫藥股受壓,在港上市的醫藥股亦未能幸免,單日跌了逾2%,引起了市場對醫藥股前景的憂慮。
美國是中國醫藥產業的主要出口地。根據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出口至美國的醫藥產品約為195億美元,佔醫藥出口總額的17.6%,僅次於歐盟的242.9億美元。而今年上半年出口至美國的醫藥產品約為86億美元,按年下降3.5%,佔醫藥出口比例亦降至15.8%。相比上半年整體出口至美國10.9%的按年跌幅來看,中國出口的醫藥需求較具韌性,主要由於中國出口美國的主要是原料藥與低中端半成品,美藥企難以在短期找到替代;而且美國關稅所針對的是品牌或專利藥,對中國藥企的直接衝擊相信有限。
中國藥企擁有龐大本土市場,亦有助抵銷部分海外市場不穩定的壓力。有研究估計,中國2024年醫藥市場規模達2.5萬億元人民幣(約3500億美元),中國人口老齡化和慢性病患病率上升,將有助持續推動對醫藥及保健產品的需求。
此外,政策支持亦是醫藥行業發展的一大助力。當前中國醫療產業正在經歷由仿製走向創新的轉型,加速創新藥的審批速度,亦有助加快醫藥業的結構性轉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本月明確將符合條件的創新藥臨床試驗申請審評時限壓縮至30個工作日,這有助加快創新藥物產品化的進程,以及提升中國醫藥產業國際競爭力。
除了政策的支持,有研究顯示內地的新藥研發效率亦有優勢。根據研究機構Norstella數據顯示,在癌症和減肥藥物的早期試驗中,內地的臨床試驗招募所需要的時間只是美國同行的一半,而且實驗個案亦多近一倍。近年多種包括腫瘤、免疫、神經、內分泌等領域的創新藥上市,部分國產新藥已獲得國際認證及海外藥廠的青睞,內地創新藥對外授權交易亦趨於活躍。據藥物信息平台醫藥魔方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國產創新藥對外授權交易數量已超過50筆,總金額高達485億美元,今年有望再創新高。
人工智能取得突破性發展,對醫藥創新亦帶來支持。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逐步滲透研發與醫療服務,產業升級進入了新階段。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已廣泛用於醫學影像輔助診斷、智能問診和健康管理等領域。
整體來說,中國醫療保健行業正在邁入快速增長與結構轉型的關鍵期,經營前景大致正面,並未受美國加徵關稅的重大拖累,我們續看好醫療保健股。不過,美國加徵關稅或擠壓了部分藥廠的盈利空間,而且港股醫療保健股已累積巨大升幅,預測市盈率重上30倍,相對美國醫療保健股的溢價接近一倍,是疫情後高位。香港上市的醫療保健股欲進一步向上突破,或有一定挑戰。《大新金融集團首席經濟及策略師 溫嘉煒》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