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匯港網

您的位置 >> 首页 > 財經 > 列表

《行業報告》法外貿銀行:存款利率下調和銀行自營投資緩解內銀盈利壓力,商業地產導致港銀信貸風險上升

時間:2025-10-18  |   來源:无  
  法國外貿銀行近日發布題為《中國銀行業監測2025》報告,深入剖析中國銀行業的核心議題,並探討其對宏觀經濟及行業層面的深遠影響。

*中國內地名義經濟增長放緩,居民情緒謹慎*

  報告由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艾西亞、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高級經濟學家(行業研究)吳卓殷及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經濟學家(行業研究)牟昊鑫撰寫,他們於報告中提到,中國內地下半年經濟增長勢頭可能較上半年弱,但實際經濟增速仍然在實現5%目標的軌道上。然而,名義增長率從十年前的10%下降至2025年第二季度的4%左右。這一趨勢對銀行業構成挑戰。截至2025上半年,內地銀行業資產規模已經從2019年佔GDP的281%擴大至佔GDP的333%。通過銀行業和金融體系的數據,可以解答更多關於宏觀經濟和政府政策傳導的問題。

  自2015年以來,中國內地家庭持續增加儲蓄、減少投資,2021年以來經歷房地產價格大幅回調後,家庭信貸增速也大幅放緩,增加槓桿的動力減弱。

*房地產復甦仍緩慢,銀行承擔政府刺激政策成本*

  儘管政府放鬆了房地產政策,但迄今為止樓市的反彈力度仍然有限。按揭貸款增速已止跌回升,但仍處於0%左右的低位,反映出購房需求疲軟,房屋銷售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報告認為,內地在「降息以支持經濟」和「尋找方法緩衝銀行的盈利能力下降」之間需要達到一個微妙的平衡。銀行業通過購買和置換收益率較低、期限較長的債券,在吸收財政赤字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銀行購買這些債券有助於降低地方政府融資平台信用利差,緩解了部分債務問題。

  隨著經濟挑戰加劇,預計中國內地銀行業將需要承擔更重的責任,並為了經濟和政策目標而讓渡自身盈利能力。銀行業可能需要:(i)放棄自身盈利,助力經濟資源重組;以優惠貸款條件向中小企業、製造業和科技行業提供優惠貸款,但這對資產質量可能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iii)繼續購買政府債券,為基礎設施投資提供資金;延長政府債券置換期限,以緩解政府債務問題;(v)支持綠色轉型需求,以實現相應的綠色目標。

*內銀盈利能力結構性減弱,自營投資和存款利率下降提供緩衝*

  2025年,預計淨息差將從2024年的1.52%左右下滑至1.49%。銀行業資產增長直到最近一直處於較為低迷的狀態,儘管購買政府債券能提供一定支持,但很難改變整體資產回報率(ROA)較低的現狀。

  由於基準利率下調速度加快以及現有貸款重新定價,銀行業的貸款利息收入大幅下降。在這種情況下,銀行的自營投資收益和較低的融資成本提供了一些緩衝。收益率下降推高了債券價格,導致資產負債表上其他綜合收益項下出現未實現收益。2023至2025上半年,此類未實現收益增長了2.6倍,佔淨利潤的20%,這為銀行在未來需要時釋放利潤提供了空間。

  另一個緩衝因素則是融資成本。長期以來,內地銀行業一直面臨貸款利率下降的問題,而存款利率則相對穩定。但這一趨勢在2025年發生了轉變,由於政府力圖刺激消費,2025年首次出現了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同時下調的情況。與此同時,定期存款增長放緩使得銀行減少了對高成本融資的依賴,進一步降低了利息支出。

  儘管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但內地銀行業的資本充足率有所改善,這主要得益於監管要求變化以及國家主導的資本注入。隨著2024年1月1日起生效的新資本監管規定,一系列工具的風險權重要求均已降低,包括投資級公司、消費貸款和地方政府一般債券。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幫助銀行降低了資產風險權重,並在2024年將其資本充足率提高了19個基點。政府已向國有商業銀行注資5200億元人民幣,說明全系統償付能力充足率提高了23個基點。預計2025年和2026年銀行業也將獲得類似水準的支持,但銀行缺乏創造內生資本的能力仍是一個長期問題。

*港銀商業地產導致信貸風險上升,但不會造成系統性風險*

  本港方面,報告指經歷了數年的經濟衰退、地緣政治緊張局勢,香港銀行業的資產質量已降至近十年來最差水準。今年6月,香港銀行業的整體不良貸款率(包括關注類貸款和特定分類貸款)達到4.1%,高於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的3.9%。值得注意的是,特定分類貸款比率已從峰值回落,這說明資產質量惡化不再是中國內地的問題,而是香港本地因素造成的。房地產佔銀行貸款總額的一半,因此房地產已成為分析香港經濟和銀行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香港樓市佔銀行總貸款的36%,迄今為止,租金穩定但房價本身並不穩定,這導致2025年第二季度負資產案例有所增加%。與此同時,按揭貸款拖欠率略有上升,截至2025年6月為0.13%,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的水準相當,但好消息是這一數字仍然很低。這一較低水準可能與按揭貸款市場結構健康、期限更長且家庭槓桿率更低有關。印花稅取消後香港的房屋銷售有所回升,儘管這尚未反映在價格上。

*商業地產成最大風險,勞動市場壓力影響個人貸款*

  佔貸款總額8%的商業地產可能帶來更多挑戰。居家辦公、辦公桌輪用制以及就業增長放緩等因素,導致辦公樓需求下降。新樓盤的落成推高了空置率,給租金和價格帶來更大壓力,且目前尚無明顯企穩跡象。零售業也面臨阻力,但業主可以降低租金報價來提高入駐率,這使得商舖的調整過程比辦公樓更平穩。

  個人貸款佔總貸款至少11%,個人破產申請和信用卡拖欠率已接近新冠疫情前的水準。儘管香港GDP增長資料看似不錯,但勞動市場依然疲軟,反映出「無就業式經濟復甦」。除了失業率上升之外,2025年第二季度的可用就業崗位數量僅為2019年水準的94%左右,工資增長也低於歷史平均水準。好消息是,香港家庭的淨資產負債率位居全球最高之列,表明其償債能力強勁。然而,各行業財富和增長分配不均意味著低收入人群和高槓桿借款人群可能仍面臨更高的信貸風險。
 
*編者按:本文只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環富通》、編者及作者無涉。
《環富通基金頻道17日專訊》